CDRC三尊铜像背后的故事(一):朱连魁
2011年,在中国纪录片百年华诞之际,“光影纪年——中国纪录影像世纪盛典”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。盛典现场,揭幕了三尊铜像,他们都是为中国纪录片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先辈——朱连魁、尤里斯·伊文思、孙明经。自此,CDRC与这三尊铜像结下了不解之缘。在后续的中国纪录片学院奖颁奖典礼晚会现场,常能看到它们的身影。
2011年中国纪录影像世纪盛典上三位纪录片先辈铜像揭幕
追溯源起,2011年,CDRC踏上了崭新的征途;
铭记历史,1911年,他拉开了中国纪录片的序幕。
风靡国外的东方戏法第一人
朱连魁(1854-1922)是我国清代著名的魔术师,也是最早把东方风格的传统戏法带到国外的中国人。相传他说话口吃,人称“朱磕巴”,但也正是这一缺陷造就了他少说多做的性格和高超精湛的技艺。他曾在上海的外国轮船上献艺,后又在天津组建“朱连魁戏法班”,继而辗转多个城市进行演出。1898年,他奔赴美国参加在奥马哈举办的国际博览会,成为第一个赴美表演魔术的中国魔术师。在美国巡演期间,朱连魁使用艺名“金陵福”(Ching Ling Foo),并宣称自己是“专为慈禧太后献艺的魔术师”。
朱连魁肖像
朱连魁有很多拿手绝活,例如“口吐百丈”、“空竿钓鱼”、“碎纸还原”等,但其中最有名的当属“大碗飞水”:用一块空空如也的布,瞬间变出一个能装80磅水的大碗,水一直漫到碗沿上,再一探手,又从水中拎出个小孩来。他发明的这种魔术道具被外国人成为“Foo Can”,即“Ching Ling Foo Can”。朱连魁因其精彩绝伦的表演,成功登上了国际魔术家协会官方刊物《Linking Ring》 (连环) , 从此风靡海外。许多外国魔术师纷纷效仿他的表演技法, 比如电影《致命魔术》中出现的中国魔术师原型——程连苏。
朱连魁与程连苏
朱连魁在国外表演“大碗飞水”
朱连魁登上《连环》杂志封面
魔术师拍出中国首部纪录片
1911年,中国第一部纪录片《武汉战争》问世,主创人员既不是导演,也不是革命家,而是一位魔术师——朱连魁。朱连魁在西方国家巡演时期,正值电影诞生之初,他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便在戏法表演之余,学习电影术,并购置了一些电影器材,用以拍摄自己表演技法之精华。从此,这位魔术师拿起了摄像机。
朱连魁与外国友人在纽约的合影
1911年,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。此时,归国后的朱连魁和他的戏法班子在汉口演出,有着10余年游历西方经历的他,骤然萌生记录下这一伟大时刻的决心。在与革命军领导人取得联系后, 朱连魁与汉口租界美利洋行的一位摄影师合作, 直接深入实地进行拍摄。他们克服万难,真实记录下了义军从武昌飞渡长江赴汉口作战、义军与清军激战大智门火车站、汉口战火不断硝烟滚滚、义军在汉阳猛攻清军等镜头。拍摄结束后,朱连魁立即将这些摄自战斗现场的胶片送到上海进行冲洗、剪辑。就这样,一部名为《武汉战争》的新闻纪录片于当年12月1日在上海“谋得利”戏园首次公开放映。
朱连魁冒着生命危险在制高点拍摄的激战画面
清代魔术师与中国第一部纪录片,看似毫无关联的人和事,却因高尚的个人人格和浓厚的家国情怀紧密联系在一起,并永远镌刻在中国纪录片发展史上。以当今视角再看《武汉战争》,其拍摄和制作难免有些粗糙,但它却保存了一大批珍贵的史料,为后世之鉴,这不正是纪录片“国家相册”功能的发端吗?
古语言:“求木之长者,必固其根本;欲流之远者,必浚其泉源。”如今,中国纪录片行业新样态纷呈,唯有不忘历史,不忘先辈,方可细水长流,长足发展。
更多精彩内容,请持续关注
微信公众号“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”
传送门:
解说的消解,纪录的本真
旅拍:关于城市的诗意纪录片《他们已不再变老》——重拾一战亲历者话语权
方言在纪录片中的“出走”与“回归”离开舒适区,国产纪录片还能去哪里?——《明天之前》的启示
大国外交Vlog:央视传播新生态
《永不停歇的疫战》——防预传染病,我们在路上重要通知!学院奖报名时间延长啦!
监制:何苏六
主编:韩 飞
责编:吴禾昆 张嘉琪
图文:陈朵儿